2008年1月24日

單單指出缺失不能作為好的批評

本篇依舊是戰文。
##ReadMore##
同人funP的討論中是這樣提到的「相信與真實是兩回事的,而知識就是這兩者的交集。我相信某件事物是最棒的,但事實上它真的是最棒的嗎?解答這個問題要反思,在什麼情況下會使我們相信的東西不存在。只要能指出事實反證,就可以證明它不成立,例如我在網誌回應中提到,大赦健保費可以救急,這點很不錯。但它卻無法救窮,如此看來,它就不可能是最棒的政策,其實根本不用提出其他更好的政策才能證明大赦健保費不是最棒的。」

單單指出缺點或成本,能算是成功的反證或批評嗎?所有政策都要付出成本,都有其相對作不到的一面,討好不了的人,所以要不就是「根本沒有最棒的政策」,要不就是「單單指出缺失根本不能當作成功的批評」。


如果同人是認為「根本沒有最棒的政策」,那麼難道BillyPan不知道?那麼這時候BillyPan使用「最棒的政策」代表的意思是「沒有缺失的政策」還是「相形之下很不錯的政策」?從該文內容來看,我個人的解讀是後者,而這時又加以批評其為文不夠嚴謹,不是斷章取義、見縫插針、借題發揮,那是什麼?


而「單單指出缺失根本不能當作成功的批評」原因有兩點第一點是因為政策的結果每個人對其的評價都不同。就大赦健保欠費來說,從「救急」的角度來看是個好政策,若從「救窮」的角度來看則可能效果沒有那麼好。但是每個人所重視的部份並不同,他可能比較重視救急而非救窮,政策跟食物一樣,青菜蘿蔔各有所好。

第二點是任何行動都是需要面對取捨的,政策也是,每個政策都有他的目的以及其成本,做了可能要花費很大的成本,但是效益可能更大,又或是做了會造成很大的弊害,但是為了其他更值得追求的利益,總之只要做比不做好時,就是個應該做的政策了,就是個好政策。而在既有的其他政策中,該政策比較好,這時難道不能說「(這是我現在覺得)最棒的政策」,在沒有提出更好的政策或替代方案之前該政策確實是最棒的選擇。

換個說法就是因為如果你只是說「沒有辦法救窮」,可是會不會可以「救窮」的政策有其他的缺失呢?這樣一環繞一環的,最後會難以討論,所以具有建設性的批評是兩種第一大大方方的把你支持的政策拿出來比較與討論,要不然就是徹底的把原本的政策擊垮,攻擊其沒有需要、不可執行、沒有解決問題、不能帶來利益、效益太小不合成本,這才有可能在政策上有進一步的討論。


當然,並不是說「單單指出缺失」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這時候可以提醒對方不要少考慮你所顧慮的項目。我要說的是,「單單指出缺失」,在對方也一併考慮你所指出的缺失之後,就沒有意義了。就像是下面的對話,
A:「我想去美國,會搭飛機過去吧。」
B:『搭飛機很貴耶!』
A:「我知道,但是我還是想去美國,又不能用走的,所以還是選擇搭飛機吧。」
B:『可是搭飛機真的很貴耶,不是好方法吧。』
A:「可是搭飛機很快,而且其他方法也很貴吧。」
B:『我不知道,我要說的就是搭飛機很貴耶!』
A:「我知道很貴,我都知道,我也考慮過其他方法啦,我綜合考量之後選擇搭飛機咩。」
B:『隨便你!反正我跟你說搭飛機很貴了,都聽不下去,算了!』
A:「.....................」
為了避免成為魯洨、愛揮、金靠盃的B先生,就是要拿出具體的建議與對方討論,單單指出缺失通常來說意義不大。當然有些時候可以點破對方一些思慮不周的地方啦,但是要是對方思慮周全了,還不斷要對方考量,就沒啥意義啦。

回應〈獨立思考的能力〉一文

「所以,開放社會的原則和他的認識論原則是一致的。那就是爭辯雙方都不能保證自己的正誤,只有在討論的基礎上才有可能使自己的觀點更接近真理。維基百科說的比我好多了。上一篇是這樣寫到卡爾.波普爾
##ReadMore##
同樣可以用來回應同人在〈獨立思考的能力〉中說的
「因此,會認為台灣貧富差距不存在、台灣經濟並沒有變差的人,其實他們不是不知民間疾苦不然就是刻意忽略現實。台灣經濟到底有沒有變差,這是從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觀察得到的事實,大家心知肚明,不需要運用巧妙的數據解讀來欺騙自己。雖然數據可以幫助解釋真實現象,然而,基於不同的假設、研究方法,解讀出來的結果也常常會有迥然不同的結果,而且有很多情況下,數據是無法完全解讀真實的現象的。」

你的感受能被證偽嗎?如果你的感受與數據衝突了?你又怎麼能說「大家心知肚明,不需要運用巧妙的數據解讀來欺騙自己。」而不是說「對不起,我都被我的感受所蒙蔽了。」

然後他又說到「大家都跟我一樣認為經濟夠好了嗎?如果沒有,為什麼?執政者有花心思去彌補落差嗎?如果沒有,那又是為了什麼呢?」然後呢?這就能夠拆解BillyPan論述的「大環境影響經濟較多,而非執政黨。」這個陳述嗎?不行吧。

不然我這樣說,今天我的陳述是「自己的努力影響成績較多,而非老師」然後難道問了「大家都跟我一樣認為成績夠好了嗎?如果沒有,為什麼?老師有花心思去彌補落差嗎?如果沒有,那又是為了什麼呢?」這樣就能夠拆解我剛剛的論述嗎?一樣不行!

我耍機車的回答一下同人的問題好了。
大家都跟我一樣認為經濟夠好了嗎?沒有。
如果沒有,為什麼?因為笨,會被統媒洗腦。
執政者有花心思去彌補落差嗎?有,但是曝光率不高,之前謝志偉就拿CPI來說明,物價其實漲很慢。
如果沒有,那又是為了什麼呢?要問的是沒有效果吧,為啥沒有效果?因為太笨、太貪婪了,事事怪政府,不懂自我檢討,而且出來講真相的人沒有市場。
別說我太機車,事實就有可能是如此。

但是一般人的回答又可以是什麼?
大家都跟我一樣認為經濟夠好了嗎?沒有。
如果沒有,為什麼?因為經濟真的很爛。
執政者有花心思去彌補落差嗎?沒有。
如果沒有,那又是為了什麼呢?因為他們為了選票,總是要請一些人出來扯扯謊。
事實也有可能是如此,有沒有問這些問題,根本無助於瞭解問題的全貌。

真正有助於瞭解事實真相的方法,我認為是先尋求共識。比如說,感覺為準還是數據為準,要以誰的感覺,要以哪個單位的數據,這是尋求判準的共識。又或者,先找出共同的事實認知,或共同的價值認知,不然永遠沒有辦法溝通,瞭解對方在想啥,永遠都是張飛打岳飛,打的滿天飛,不可共量的問題阿,我想這些東西孔恩都說過了,詳細的可以去網路上找找,省的我多說多錯。

而這種尋求共識或尋找典範的過程,就應該如卡爾.波普爾所說的不斷的提出假說,然後進行證偽,再修正,然後新的假說,換到這裡就是,先看看以A共識可不可以對話,不行,那B呢?可以,那麼B1可以嗎?不行,那麼B2呢?可以.....這樣不斷下去,尋求可以相互對話的空間。

回到原本同人對BillyPan的批評,阿,BillyPan一開始就說了「個人很難去看整體社會的情況。你開的店今年賺了大錢,你就會覺得景氣。你和你週圍的人都變窮了,就會覺得不景氣。我們要了解真正的現況,沒有別的方法,一定要看整體的統計數字。」然後呢?同人說「這是從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觀察得到的事實,大家心知肚明,不需要運用巧妙的數據解讀來欺騙自己。」這有意義嗎?這構成攻擊嘛?

譬如說,「從外表很難看出財力,所以要看銀行存款。A的銀行存款比B多,所以A比較有財力。」然後攻擊說「看銀行存款根本就是欺騙自己,看外表就可以了。」這完全拆解不掉「如果以銀行存款為衡量標準時,A確實比較有財力。」這個論述,而且對於「要看外表還是要看銀行存款來評價財力」這個問題,一點解決的效果都沒有

回到原本的批評,難道同人有提出「為何日常生活的觀察勝過整體的統計數字」嗎?沒有耶,在這樣的狀況下是,以整體統計數據衡量BillyPan勝,而以日常生活的觀察衡量,還不知道誰勝耶,是以同人的生活,還是BillyPan的生活,還是我的生活?要拆解透過堆砌數據來論證的論點,只能從數據下手。如同要拆解你的主觀感受,也只能從你的主觀感受下手,不承認對方的前提卻又不戰前提,只能取得阿Q勝利,有能力就跳下去戰,別再自我感覺良好了

2008年1月23日

斷章取義、見縫插針、借題發揮

本文為戰文。
##ReadMore##
funP上面看到同人寫的這篇文章,〈斷章取義的批評〉,難道同人對於BillyPan的批評不也是斷章取義、見縫插針、借題發揮?說什麼講話不要那麼武斷、保有省思空間,難道他對BillyPan的思考方式進行評價時,又很溫和?以下的批評針對〈最棒的政策?〉這篇。

當然存在「有限理性」的限制,因此確實難以斷定哪個政策是「最棒的」。不過在這樣的脈絡下,「最棒的政策」又會不會是指「(就我現在個人能力所知所及,我覺得)最棒的政策」?難道BillyPan會認為是「(古今往來的神、鬼、人都會同意這是)最棒的政策」?在不知道對方是指前者還是後者時,批評對方忽略「有限理性」,難道不是斷章取義?明知有「有限理性」的存在,卻刻意要把對方說的話理解成如此,這不是陷人入罪?

還是BillyPan是使用英文語法說,「大赦健保欠費,最棒的政策(之一)」,這大概也只能說BillyPan中文不夠精練。

下面又寫到認為BillyPan打壓異言,缺少理性討論空間,這已經不是「有限理性」的問題,任何一個有眼睛的人都可以看到在最棒的政策一文發表之前,BillyPan早就在下面的回應戰的死去活來了。「容不下批評者的不同觀點」、「無法容許其他人的不同聲音」、「打壓異言者」,這些難道不是斷章取義?還是是睜眼說瞎話?

而〈最棒的政策?〉這篇文章根本是在針對BillyPan的頭腦,而對於「大赦健保費」這政策的討論則付之闕如。下面或許提到了「選舉考量」的問題,然後呢?所以這個政策有可能有選舉考量所以不是好政策了?台灣選舉多又頻繁,每個政策都可以牽拖選舉考量,那麼又如何評估該政策的好與壞?還是認為政策都不應該考量選舉,所以選舉前都不能提政策,所以這樣政策才不會被選舉綁架?這不是很好笑?

Richbug的批評也真的無聊,該文作者表達的很清楚,他就不談政策,不對事做討論。你還指控他離題?指控他對人不對事?這是沒有意義的指控啦。也就是一個人從頭到尾沒有要討論事情的時候,不能批評他「對人不對事」,畢竟「對人不對事」這個指控要在對方有意圖要針對事情討論,卻沒有針對事情討論時才構成批評,不然就只是事實的描述。簡單來說,狗吠火車對狗不是批評,對人才是,因此我建議Richbug調整開砲目標,不想討論政策的人就讓他們在旁邊叫吧,反正他們沒有意願討論政策。

卡爾.波普爾認為科學知識是透過證偽來消除錯誤,最後科學理論的正確性才會提昇與提高。一個不討論政策(理論)內容,又怎麼來對政策(理論)證偽呢?「所以,開放社會的原則和他的認識論原則是一致的。那就是爭辯雙方都不能保證自己的正誤,只有在討論的基礎上才有可能使自己的觀點更接近真理。」維基百科說的比我好多了。

--
本文原本寫在funP的討論區內,修正修正,現在轉回來。
想想其實可以不用那麼激動,不過既然都寫了,那就登吧。

2008年1月21日

無論是或不是,我想我就想這樣吧

立委選舉民進黨輸的很慘,心情當然不太好受,陰陰鬱鬱的過了好幾天,只想一直睡一直睡,希望這是一場夢,或出國一趟,先離開這個島,等到回來再來談心情如何平復。不過這些總是妄想,只能被扣薪水的在家睡個一天,回來還是要面對那些紛紛擾擾的新聞。
##ReadMore##
應該不會去當一個小小的國會助理了,畢竟現在僧多粥少,民進黨輸輸去,那些前助理們還是要工作阿,這種競爭下,不太可能去搞這行,這是其一,而政治這條路的無常與苦痛應該也不是我可以接受的,這是其二,最後我沒有好學歷、好家室、花不完的家產與絕佳的運氣與老闆,這大概也會讓我走的很坎坷,這是其三。

所以,大概還是要找其他工作吧。

最近剛看完《不能結婚的男人》。非常喜歡桑野信介那樣的生活,擁有自己的空間(聖域),非常自得其樂的品味與興趣,對於喜歡的事物有莫名的偏執,當然還是有一些社交,生活中有喜歡自己的人與自己喜歡的人,非常嚮往阿!

而最近的生活其實也很不錯,雖然上下班時間與他人不同,工作時數長,週休僅一日,薪水又不多,不過還是足以讓我回家看看日劇,看看電影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不過當然那是因為這樣的日子三月就結束了,如果一直延續下去,那大概還是會受不了吧。畢竟每天上班真的沒什麼成就感,而上班就不斷期待下班看日劇,要是日劇看完了就找電影,甚至還會擔心不知道要作些什麼。從這裡看來,要不未來的工作讓我很有成就感,可以整天投入其中,要不就朝九晚五省力賺錢,把時間花在自己有興趣的事情上。

舒國治寫了篇文〈說無聊〉,個人頗為喜歡,人生是不是就只是這樣?

無論是或不是,我想我就想這樣吧。

--
圖片是品客的貓。

2008年1月10日

公投綁大選,合情合理正當

公投綁大選!工頭綁大選!公投本來就該跟著大選一起舉辦!


這篇文章有兩部份,第一部份是為何應該提討黨產公投,第二部份是說明為何公投合併大選合情合理正當。
##ReadMore##

黨產條例草案進度一覽表,我們可以看到dpp在民國91年就送立法院了,還是過不了,但是如果我們認為黨產應該要還,那麼應該問國會多數的泛藍為什麼不給過。而國民黨當然可以不給過,但是你認為該條例有什麼不應該過的地方嗎?就算如果有,國民黨也可以修正後通過,但是國民黨也沒有這樣作。所以討黨產除了走公投這條路,不然很難討了,畢竟泛綠因為選區結構性因素,短期不可能在國會過半 即便總選民支持數過半。*所以在該法案擱置六年的狀況下,不該提公投嗎? 應該要提吧,況且還是民眾連署的。


至於為何要公投合併大選一起舉行呢?

如果不跟大選一起舉行對民眾是多大的成本?週六投立委,週日投公投,那麼民眾都不用過日子、考期末了?(反對大選綁期末) 而分開舉行政府要花多少錢宣傳,聘請工作人員?因此由成本來看,合併舉行比較合理。

又很多人認為分開舉行可以使議題比較清楚,但是實際上民眾平時都在關心楊宗緯與股市,只有大選才能將其注意力轉到公共議題上。這點可以用YAHOO搜尋榜證明,請打入各式議題,而「總統、立委、公投、選舉」,這幾個是一起水漲船高的。由宣傳效果來看,合併舉行宣傳效果也比較好。

而先進的西方各國都是公投與大選一併舉行,還在同一張選票上,日前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初選也有合併當地公民投票案舉行。因此參考他國的經驗,我們也看不到問題。


再來如果認為04年的公民投票有問題,我這裡棄守,那是法律解釋的問題。可是這次四個公民投票案都是經過公民連署的耶,都是由下而上的,討黨產公投有272萬4999人連署耶。(應該沒錯)這是民眾認同的吧,如果你把他分開舉行,使投票率低落,導致不能通過,這樣的公投不就是虛設?許多人說這樣代表民眾對議題不夠重視,那麼以後選舉要是投票率沒有超過五成,通通不算嘛?這代表人民對於選誰並沒有興趣,所以放顆西瓜在位子上就好了? 況且這不是對於議題不夠重視,而是你政府應該要方便人民參與政治,也就是如果把公投單獨舉行,就像是在烏坵擺攤宴請全部板友一樣,沒誠意,技術性杯葛。

又為什麼要害怕公民投票與大選合併呢?公投還可以使議題不被政黨綁架耶,2005年日本選舉小泉把郵政民營化做為自民黨的競選主軸,但是有了公投,你可以把「郵政民營化」與「自民黨」分開,換成在台灣,你可以支持「討黨產」但是把票投給「國民黨」。簡單來說,公投可以使我們在該議題說的更清楚,而不用在各種議題中與政黨委曲求全,只要各政黨都願意面對公民投票。


最後我說個許多人都不知道的事情
高市小班制公投連署書 送交選委會審查   高雄市教師會積極推動的「小班制」公投連署,已達公投連署門檻,今天將完成裝訂的「高雄市降低國中小班級人數」公民連署書五萬六千九百四十三份,送交高雄市選舉委員會,進行審查工作。高雄市教師會表示,連署書突破門檻的五萬四千六百三十四份,還超出兩千多份,公投案應篤定成立,希望高雄市選舉委員會儘速完成審查,可望于三月二十二日總統大選時合併辦理公投。
這個高雄民間發起的公投案,如果中選會硬是與總統大選分開舉行,譬如在總統大選後一週好了 ,你覺得投票率會是多少? 如果因為投票率太低,這樣高雄市教師會可不可以控告中選會?

最後,我認為公投合併大選舉行,合情合理正當。

----
* 在台灣現行立委選制之下,由於採並立制,所以花東外島地區的立委應該都是泛藍陣營,但是這些地區人口數少,最後就算泛綠拿下六成的政黨票,立委席次不一定比較多。
----
圖片獨孤木製作,來自:http://www.flickr.com/photos/kenworker/2163138986/

2008年1月8日

薪資收入M型化?

屁!

##ReadMore##
下圖為我之前整理自人力運用調查報告,93、94年 表48,95年表54,受雇就業者每月主要工作之收入-按教育程度分
橫軸為每月主要收入,單位為一千新台票,縱軸為佔該群組之人數比例。
M在哪裡?除了主計處因為統計級距過少而造成月收入60k以上的人數看來不成比例外,並沒有足夠的資訊可以告訴我們薪資收入呈M型分配。

一圖勝萬言,其餘大家自己看吧。

2008年1月7日

關於公投

大選在即,許多人不清楚公投案,或隨國民黨起舞反對公投案,讓我稍稍說明一下。
##ReadMore##
以下是已經成案的公投主文。

討黨產公投主文
「你是否同意依下列原則制定「政黨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將中國國民黨黨產還給全民:國民黨及其附隨組織的財產,除黨費、政治獻金及競選補助金外,均推定為不當取得的財產,應還給人民。已處分者,應償還價額。」

反貪腐公投主文
「您是否同意制定法律追究國家領導人及其部屬,因故意或重大過失之措施,造成國家嚴重損害之責任,並由立法院設立調查委員會調查,政府各部門應全力配合,不得抗拒,以維全民利益,並懲處違法失職人員,追償不當所得?」

入聯公投主文
「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聯合國,取代中華民國,台灣成為國際孤兒。為強烈表達台灣人民的意志,提升台灣的國際地位及參與,您是否同意政府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

返聯公投主文
「您是否同意我國申請重返聯合國及加入其它組織,名稱採務實、有彈性的策略,亦即贊成以中華民國名義、或以台灣名義、或以其他有注於成功並兼顧尊嚴的名稱,申請重返聯合國及加入其他國際組織?」

許多人會說「嘴砲」,或者是「根本就不用投就知道該不該作」。

讓我稍稍辯護一下。
首先針對嘴砲,一般最常見的說法像是:「如果公投入聯過了就可以加入聯合國,怎麼不公投加入美國!」(索尼調)。這種論點最大的問題就是,沒看過主文,以至於根本不知道公投到底要投啥。只是看到「入聯公投」四字,就以為只是要加入聯合國,可是實際上「入聯公投」要投的是「是否同意政府以「台灣」名義」,也就是實際上討論的是該案討論的是名義問題,而非入不入聯。

所以說明一下四公投案分別是投啥

⊙討黨產
根據主文上的原則 制定「政黨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
網路上有行政院版的草案說明文
草案
http://igpa.nat.gov.tw/ct.asp?xItem=1088&ctNode=58&mp=1 總說明

⊙反貪腐
賦予立法院調查權 追究國家嚴重損害的責任

⊙入聯
對於加入聯合國 用台灣名義申請(以台灣名義申請並不涉及變更國號

⊙返聯
重返聯合國(有一說認為 「重返」本身就限定了對於加入聯合國只能使用ROC)
與加入其它組織 名稱採務實、有彈性的策略

所以,入聯公投沒有通過,只是表示你不同意用台灣名義申請,而非不加入聯合國,也沒有什麼入聯公投通過了,台灣就能加入聯合國,這都是自己的幻想。該投票案通過所能代表的就只是「多數民眾對該公投案主文表示同意」。


再來針對「根本就不用投就知道該不該作」這個論點,常見的說法如下:
→ buckbug:萬一討黨產公投沒通過,是不是以後都不要討黨產了?
→ buckbug:萬一反貪腐公投沒通過,是不是以後都不要反貪腐了?
而在我們看過主文之後,發現根本就不是這樣一回事,因為主文的內容是非常限縮的,就像是「你同意明天吃早餐,主菜是一隻貓嗎?」稱為「吃早餐公投」,難道可以說「萬一吃早餐公投沒通過,是不是以後都不要吃早餐了?」不能這樣說吧。所以根本的問題還是在於過度簡化。
因此若反貪腐公投沒過,可以解讀成不滿意立法院調查權,但是認同要追究國家嚴重損害的責任。這是一種解釋,也可以有其他種,也就是反對的理由千百種,可是同意就是同意。

最後,希望大家去領票。

--
圖片為肉質鮮美、適合當早餐的路易。